VR、AR成熟还需多年,大量机会将会涌现
发布日期:2017-06-25 浏览次数:1070

  Gartner研究副总裁 Brian Blau认为,预计2017年的HMD(头戴显示器)将售出9百万件。

VR/AR成熟还需要十年

  AR、VR是一种变革性的技术,它会改变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包括人们互相交往、交互的方式。直到十年之后,VR、AR才会变得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成熟的终结。因为很多技术从诞生到逐步完善,都是需要花时间的。我们可以认为2016年是VR、AR的元年,我们也可以把2016年称之为沉浸式技术的元年。尽管如此,但是这些技术的发展速度并不会像很多媒体上所报道的那样快。一方面,该技术本身虽然不是新技术,但是也确实发展得没有那么快;另一方面,APP开发人员开发出更加有浸入感的APP也需要时间,虽然他们在一直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实践。还有一方面是来自于消费者、公司和业界等,这方面的技术还是有待成熟。当然,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关于技术方面、商业方面的挑战,这些都需要时间让市场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因此,十年之后,整个市场,包括头戴设备市场都会成熟起来。

VR最先适合消费类,AR适合商业应用

  VR适合消费类市场,AR适合商业市场。

  目前,中国很多地方政府正投入大量的资金到VR领域,很多高校在这个领域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这种趋势是全世界都有的。有了这样的资金投入,再加上人们对于VR知识的掌握和政府的鼓励措施的刺激,在可预见的未来,VR在消费类市场上的发展速度会超过商业类市场,这从我们现在的智能手机及耳机等头戴设备可以看出来,纯数字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而VR技术真正融入商务领域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企业、公司必须要了解这个技术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用途以及如何使用。这个融入的过程是要用“年”来计的。有了这些技术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做实验,做技术的改进。

  至于AR,现在很多技术提供商都锁定在商业领域,或者说是公司。因为对于AR来说,当前市场还远远不够成熟,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来开发市场,发展硬件、软件和整个生态系统。可见,现在的头戴设备和AR还远不够成熟,需要再过很多年才能看到它真正成为消费者市场中的东西。所以目前这个阶段,AR还需要公司的不断研发和技术提供商的买单来得到进一步的成长。现在很多应用案例也只是用在商业领域。

AR、VR厂商在设备和生态上竞争

  世界上很多大公司,像苹果、Facebook、谷歌、微软、亚马逊、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都在竭力发展AR和VR技术,有的技术是公开的,有的技术还没有公开。

  它们的技术竞争,主要体现在设备本身和生态系统。从设备本身来说,所有公司都在做自己的设备,或者通过第三方在做自己的设备。比如微软有Holographic(全息图像),Facebook也在做自己的硬件。生态系统的竞争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用户方面和开发者方面。用户方面是指有多少人在使用这个平台;开发者方面是谁能够带来最新的APP和其它相关的技术,例如光学、通讯、传感器等。此外,还有很多商业上的挑战。例如,从业务模式上,围绕着新的AR或VR技术应该怎样调整业务模式。所以,未来这些年竞争将会是非常激烈的。

  实际上,英特尔、微软这样的国际公司在技术孵化中非常积极和居于领先地位是有原因的。如果没有这些技术的话,他们就会输。第一,在新技术发明创造的道路上,一旦这个技术成功,该公司就可以成为一系列专利的拥有者。所以各大公司都在加速开发与VR、AR相关的核心技术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对他们来说,创造这个技术、使用这个技术并拥有这个技术,对其整个生态系统大有裨益。第二,如果该公司成为了这样的技术提供者,不管是在企业面前,还是在普通用户面前,都将处于“赢”的位置。因为对用户来说,新技术的提供可以吸引其参与,而对于整个大的生态系统,新技术的提供就是所有的未来。因为所有的APP和各种服务都融入在这个大系统中,所以这些大公司要投,它也想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还包括APP的开发者、商业伙伴等各种伙伴。这些伙伴和开发者的参与,也会极大提升公司的整个生态系统,对公司有益。

百舸争流是个好现象

  目前,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做VR和AR技术的公司很多,不管是针对商业市场还是消费市场,这种数量多凸显了人们对于VR和AR的兴趣、热情和想法,这正是整个行业现在发展所需要的。但是,这些公司中的很多有可能以后就不复存在了,因为不是所有公司都能真正掌握这项技术,有的公司可能倒闭了,有的公司可能被收购或并购了等。如果看得更远一些,未来5-10年,随着VR、AR技术的成熟,会有更多这样的公司。他们中有做APP、服务、特殊产品的,也会跨越不同行业,如医疗、建筑、卫生等。如今智能手机APP Store里面有很多应用,未来我们也许会看到同样多针对AR、VR的应用。

对中国VR、AR企业的建议

  对于中国的VR、AR企业来说,建议一定要注重用户的体验。比如针对头戴设备,一定要考虑到其内置式的或者本能式的品质和互动的体系。现在大家一提到VR,想到的可能就是戴一个2D眼镜去看电影等,其实这样没有充分利用VR技术。我们应该考虑的是使用3D、立体3D,或者互动性技术。总而言之,我们要充分发挥VR和AR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沉浸式技术的长处,这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具体地,Brian Blau副总裁看好消费类市场。中国市场现在有2D耳机和设备。在中国,VR耳机会是特别主流的一块。消费类市场是VR技术最主要的一个应用市场,还有以后你要看有什么样的APP,这些APP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然后你再界定除了在娱乐领域以外,VR技术还会有什么样的一个发展。

  谈到中国创业群体的竞争优势,中国市场对于各大跨国公司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多年以来,很多公司都想方设法地进入中国市场。实际上,通过寻找创业者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是一个新的角度。用这种方式进入可能不会违背法律法规,尤其是贸易方面的法规。要想了解中国的技术人员到底在做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这样的人员,把公司或者办事处落在这儿。

  海外企业对中国创业群体的“兴趣”源于中国市场对沉浸式技术的兴趣。这可能归因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中国人乐于接受新技术,而且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非常快。美国其实没有这么多的新技术,在美国我们更关注的还是那些传统技术。中国人非常开放,眼界也非常宽广。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大公司特别看重中国人的想法并特别关注中国消费者的兴趣。

VR、AR的技术挑战

  未来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多到数不清。但是在发展道路上最为重要的技术进步应该围绕着光学和显示,最主要就是头戴设备和智能手机上的增强现实。传感器和显示是用来解析周围的环境,然后把它虚拟化的最核心的元件。此外,透明镜头、透明显示系统也是巨大的挑战。如果这些重要技术点不突破,整个技术就无法进步。再比如眼球追踪,现在只有很少几家能做到,但是未来它必须要做到商业化才能实现技术的普及和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VR、AR标准将水到渠成

  至于标准,一直以来都不太清晰,到现在依然是一片混乱。例如,Brian Blau副总裁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参与标准的制定,当时参与的标准制定是关于3D web的。到目前为止,该标准已经推出了20稿,但是依然没有最终确定。Brian Blau副总裁认为,标准肯定是会有的,但是针对现在的情形,建议确定那些必须要有的标准就够了,如互操作性——即所有设备上显示的都是同样的内容,以及用户的互动。除此之外,制定其它标准是一件费时的事情。现在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创新。如果市场成熟了,标准自然就会出现。

VR、AR的主驱动力是市场

  VR成为社会主流产品肯定是以市场为驱动的。当然也有以技术为驱动的应用。但是对于VR、AR,他们不会是以技术为驱动。因为VR发展的历史已经比较长了,因此不太可能称VR在市场上是纯技术驱动。一般地,我们卖的是硬件,但是还得加上好的软件或者好的服务才会推动销售,所以它们还是以市场为驱动的。

  至于什么时候它会变成一个主流的技术,这要分技术来看。对于AR,包括头戴显示设备,Brian Blau副总裁认为至少要5年。对于智能手机上的AR,比如3D传感器等,可能稍微快一点,3-5年时间。VR其实已经比较主流了,但是这种主流只是停留在设备占有方面,大家没有真正在用。目前VR设备的数量是800~1000万台,虽然规模不小,但是大家没有实实在在地在用它。虽然有一些视频用到VR技术,但还不是VR技术的真正体现。在VR的规模量级达到5千万或是1亿台的时候,才能被称为主流技术,或者说主流的开端。如果把主流市场的概念稍微扩大一下,作为一个主流,应该至少是几亿量级。

  关于游戏机,SONY Play Station搭载的VR,在wired VR上已经是做得最好的了。但是让一个VR产品一经推出就很快有一个显著的影响是不太现实的。到目前为止,它上市也才六七个月。如果真正产生影响的话,应该要几年的时间。因为技术本身还需要再提升,Play Station也还没有达到PC级,它的头戴设备、显示、内部的跟踪系统等都还有待再完善。因此,VR对Play Station和X-Box会有影响,但是目前这种影响还不能真正体现出来。

小结

  体验的质量对技术来说是最重要的。这其中必然有很多机会。VR、AR公司也会通过加速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一些新技术,所以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它地方,都有很多机会涌现出来。大部分的机会应该会在今年下半年出现。

返回列表

上一篇:行业舆论不要捧杀中国芯,且看国产CPU处于何种地位

下一篇:贸泽电子恭贺董荷斌获得勒芒24小时冠军—华人荣耀